红蓝花酒汤的作用与功效、适应症、临床应用、医案案例配方

时间:2024-06-18 19:44:43 编辑: 来源:

红蓝花酒汤

【组成】红蓝花一两

【用法】上一味,红蓝花酒以酒一大升,作用症临煎减半,功效顿服一半,用医未止,案案再服。例配

【作用功效】活血行瘀,红蓝花酒利气止痛。作用症临

【主治】妇人六十二种风,功效及腹中血气刺痛,用医红蓝花酒主之。案案

【方解】红花辛甘而温,例配为血中之气药,红蓝花酒有活血理气、作用症临逐寒散湿之功,功效为通经活血之要药,如《本草汇言》说“气血不和之证,非红花不能调”。方中之酒为黄酒,黄酒可“通血脉,厚肠胃,润皮肤,散湿气”,扶正祛邪。二者配合,相得益彰。

【方论】妇人经尽产后,风邪最易袭入腹中,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。刺痛,痛如刺也。六十二种未详。红蓝花苦辛温,活血止痛,得酒尤良,不更用风药者,血行而风自去耳。(清·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)。

【临床应用与医案】

1.痛经本组患者共190例,治疗组(红蓝花酒口服液)。

110例,年龄14~40岁以上,原发痛经68例,继发痛经42例。对照组(三七痛经胶囊)。

80例,年龄14~45岁,原发痛经51例,继发痛经29例。两组各项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。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(经前1周服药,连服7天为1个疗程,每月只服1个疗程)停药,停药后随访3个月统计疗效。结果:痊愈(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,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,疼痛程度恢复到0分者)治疗组56例,对照组15例,显效(腹痛明显减轻,余症消失或减轻,疼痛积分降至治前的1/2以下)治疗组43例,对照组23例,有效(腹痛减轻,症状好转,疼痛积分降至治前的1/3以下)治疗组8例,对照组20例,无效(腹痛及其他症状无变化)治疗组3例,对照组22例。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%和72.5%,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(P<0.005)。[李玉香,赵云芳,刘茂林,等.红蓝花酒口服液治疗痛经110例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1995,18(4):37-38]。

2.产后恶露不尽汤某某,女,26岁。1982年1月10诊。初产恶露未尽之时过食生冷而发生腹痛已3月。某医处以加味四物汤后,恶露止,腹痛亦减。尔后腹痛时作,缠绵不休。昨晚突然腹中刺痛,时而增剧而昏厥,随后经至排出少量瘀血块,腹痛减轻,手足欠温。刻诊:腹痛连及腰胯部,月经时来忽止,患者形体肥胖,面部色青,舌质紫黯,脉弦涩有力。此为恶血瘀阻。治以活血通经。处方:红花50g,入酒60g煎,分3次服。1剂后,排出大量暗黑色血块之月经,腹痛减轻。改用红花15g,益母草30g,入酒60g煎。连服3剂而愈。随访1年,未见异常。[王明宇.红蓝花酒治疗产后恶露不尽.四川中医,1986,(1):35]。

3.荨麻疹(瘾疹)胡某,男,38岁,干部。1985年3月7日诊。自1979年春开始起风团,皮肤瘙痒,昼轻晚重,甚或影响睡眠。夏秋两季则少发作。症状发作时常口服扑尔敏、苯海拉明,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,外搽肤轻松膏或内服中草药,虽能获效,但停药即发。刻下:颈、躯干及四肢见大小不等之淡红色丘疹,有抓痕和血痂,皮肤划痕试验(+),诊断为荨麻疹。用红蓝花酒汤加味:红花30g,紫草30g,黄芪30g,当归20g,白酒250g加水适量煎服。每日1剂,连进5剂。复诊时痒止疹消,睡眠复常。为了巩固疗效,继用四物汤加味以和血疏风:生地15g,当归10g,川芎6g,白芍5g,黄芪30g,红花10g,防风10g,蝉蜕10g,甘草4g,连服4剂,病获痊愈,随访2年未见复发。[章亮厚,刘益新.红蓝花酒加味治疗荨麻疹.湖南中医学院学报,

1987,(1):20]。

【临证提要】本方按照原文论述主要用治妇人瘀血腹痛,现代多痛经、产后恶露不尽等妇产科内由于瘀血内阻引起的疾患,心血管系统疾病多由气滞血瘀引起,故可用此方加减应用。皮肤病如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,治疗时应遵循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的原则,故临床多用本方配合养血润燥药物共同治疗。